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占东
(相关资料图)
抢抓“双碳”机遇,2023年嘉峪关市新能源并网将达100万千瓦,超过去10年并网总量的84.4万千瓦;加力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酒钢西重”牌风电塔筒于今年首次出口中亚;酒钢集团生产的高端剃须刀用高碳马氏体6Cr13钢材打破进口依赖,占据国内高端剃须刀用钢市场的70%……
初秋时节,记者走进嘉峪关市采访,工业城市嘉峪关正放大优势,提质提速,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努力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一
8月12日上午,在嘉西光伏产业园,由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嘉峪关市首个光伏电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电场场长闫恩良介绍,华电早在2008年就布局甘肃新能源市场,我们眼前的项目是华电在嘉峪关市投资的首个新能源项目,一期10兆瓦于2011年5月30日并网,至2012年12月31日实现五期全部并网,装机规模107兆瓦,是河西地区单场装机规模最大的光伏电站。
看着戈壁滩上绵延伸展的光伏矩阵,闫恩良说:“近年来,嘉峪关市新能源发展快速,电力交易市场也发展迅速,交易方式既有中长期交易还有现货交易。”
闫恩良的感受是嘉峪关市新能源提质提速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嘉峪关市用足用好风能、光热、荒壁等独特资源优势,大力推动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光电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嘉峪关市建成并网、在建和开展前期工作的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2504兆瓦,其中,建成并网发电项目844兆瓦,即84.4万千瓦。
这既是嘉峪关市新能源进入大规模高质量跃升发展新阶段的展现,也是嘉峪关市深入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和“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企业与政府同心同向、协同发力,激发新动能的具体体现。
嘉峪关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鹏介绍,今年以来,嘉峪关市发展改革委全力高效推进项目的批复、核准等前期手续,为企业提供专人领办、专人代办服务,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企业所需,助力项目加快建设。
同时,嘉峪关市扎实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活动,精准掌握企业生产运行、要素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困难问题,“一企一策”逐项协调解决。上半年,累计解决涉及产销对接、融资贷款、并网发电等问题41个,为2户企业新增产品订单200余万元,推荐10户企业获得融资担保贷款7050万元,有力保障了企业满产达效。
二
新能源发电步履加快,新能源装备制造也蹄疾步稳。
在酒钢集团,抽水蓄能电站主体泵站的泵体及构造复杂的芯子可以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来,可实时追踪阳光提高发电效率的“跟踪式光伏支架”深受市场欢迎。
目前,酒钢集团西部重工新能源装备制造已形成风电、光电两大系列产品领域,具有20万吨塔筒产能,具备5.0兆瓦以下各类风电塔筒以及配套生产主机轮毂、机架、底座、主轴、支架等机械部件的制造能力。
近年来,嘉峪关市坚持把新能源作为产业提质增效、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路径,围绕“十四五”新能源指标,依托嘉峪关市和周边新能源资源丰富、自身工业基础雄厚、就地消纳能力强的优势,统筹新能源及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绿色高载能产业发展,引进落地了总投资120亿元的索通低碳产业园、投资12.3亿元的浙江甬金22万吨精密不锈钢板带等配套项目,新能源优势正在加速转换放大。
三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8月12日下午,在酒钢宏兴股份公司不锈钢分公司冷轧车间,工人正在机器轰鸣的生产线上进行不锈钢成品剪切作业,成品包装后即将发往市场。
近年来,该公司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推动酒钢不锈钢产品走向高品质、差异化、多品种。
在一面光洁明亮的“镜子”前,酒钢宏兴股份公司不锈钢分公司作业长姜利庭介绍:“这看起来是镜子,但它的光泽度比镜子要高,这是我们为日、欧、美系车外用装饰条提供的不锈钢,被确定为零缺陷产品。”
目前,酒钢不锈钢是国内继宝钢、太钢之后第三家从炼钢、热轧到冷轧完整配套的全流程不锈钢生产企业,具备年生产120万吨不锈钢、70余个钢种的能力,多个品种品质国内领先。
近年来,嘉峪关市坚持把强工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核心,牢固树立“大抓工业、大干工业、大兴工业”的鲜明导向,不断放大优势、拓存创增,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在钢铁产业上,嘉峪关市持续深化与酒钢集团的合作,依托1105万吨粗钢、120万吨不锈钢产能,地企协同推动钢铁产业向下游制造业深度拓展,加大建筑装配、桥梁高铁等高端用钢开发力度,力促基础冶炼向精深加工跃升。在铝产业上,围绕建设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地企联合推动铝产业上游向氧化铝、再生铝等原料延伸,中游在全国范围争取电解铝产能转移,下游引进一批精深加工项目和汽车用铝、特种铝箔等高附加值产品,现已具备年产电解铝170万吨、各类铝材175万吨、预焙阳极65万吨的能力,正在加速构建“氧化铝—电解铝—铝材—铝制品深加工”全产业链条。
2023年上半年,嘉峪关市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615.2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电解铝、铝材、预焙阳极等重点工业产品产量持续保持增长态势,为工业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