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27 日,体彩超级大乐透第 23021 期开奖,全国中出 5 注一等奖,深圳白花社区富民广场 1 栋 105 商铺体彩实体店购彩者喜获 1 注基本投注一等奖,单注奖金 673 万元。
中奖彩票为 6+4 组合的复式票,投注金额 72 元,单票总奖金 692 万元,中奖者喜先生(化名)。
(资料图)
也在前不久,揭阳福彩喜迎刮刮乐即开票大奖,一位幸运彩民刮中“喜相逢”头奖,奖金 100 万元。
随便搜索一下,就会发现,彩票中奖的新闻的确不少,有不少幸运儿真的一夜暴富。
看到这些,老狐心里别提有多羡慕了,这种一夜暴富的美梦,相信很多小伙伴和老狐一样,也做了不少。
有人说读书改变命运,有人说工作改变命运,但读书需要时间和精力,工作还要能力、关系和机遇,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在无数种改变命运的机会中,最经济实惠的,莫过于买彩票,无需学习,无需能力,你所花的代价,可能只是几块钱而已。
对于买彩票,有人乐此不疲,梦想一夜暴富,有人嗤之以鼻,觉得纯属儿戏,更有人认为,彩票会助长不劳而获的风气,不宜大肆推广。
不管人们对它有着怎样的看法,只要有人的地方,博彩活动就会存在,只是存在的形式不一样罢了。
作为一种建立在机会均等,且带有一定经济利益的娱乐性活动,彩票活动在我国的历史,算得上是源远流长。
在先秦时期出现的博戏文化,为秦汉时期带有彩票性质的抽彩活奠定了基础。
在秦汉时期,开始出现有一定规模的抽彩活动,公元前204年,都城长安就出现了第一代通过设彩营利的“彩人”。
“彩人”迅速将漆匣内“彩物”全部错位挪移,以防记忆力好的抽彩人记住“彩物”。
重新摆放好“彩物”后,“彩人”会在每一个漆匣上蒙一块黑色麻布,供人们抽玩。
到了唐代,博彩活动已经相当流行,大诗人李白就曾作诗:“六博争雄好彩来,金盘一掷万人开”。
元朝时期,彩票行业已经空前盛行,江南很多僧徒在搞“拈阄射利”,“拈阄”就是在纸片上做好记号,决定得什么或者做什么,“利”是“利物”,就是大奖的意思。
清朝时期,彩票之风极盛,广东流行一种名叫“白鸽票”的彩票,把《千字文》前 80 个字印在纸上,参赌者在票中圈出若干字号,再由赌局开出字号若干。
当时还流行一种名叫“闱姓赌榜”的游戏,又叫玩“榜花”,将当年所有考生的姓名和学习情况统计出来,供参赌者下注时参考。
但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彩票,历朝政府均不支持,清朝初期甚至规定,老百姓玩彩票,就得杖刑四十,因此彩票一直处于灰色地带。
直至清朝末年,我国才出现有据可查的由官方发行的彩票,当时内忧外患,政府收入捉襟见肘,不少官员就想到利用彩票筹集费用。
1879 年,上海义赈组织制作彩票 2000 张,向社会公开销售。
其他地方大员,也依样葫芦,打造出自己的地方彩票,先有李鸿章的北洋顺直义赈彩票,再有张之洞在湖广发行的湖北签捐彩票。
既然官方开了口,晚清彩票的种类,一下子多了起来,有的公司破产后,就拿所剩资产充当奖品,通过彩票偿还债务。
民国时期,清末流行过的各种彩票,一度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随着各种自然灾害的袭来,人们又开始使用高效的彩票筹款法。
于是历史重演:湘赈慈善救济券、湖北军事善后有奖义券等彩票纷纷出现。
黄河水灾救济奖券,是当时十分畅销的彩票,由河北省政府主持,从 1934 年到 1938 年共发行 34 期,销售总额 488 万元。
建国之后,彩票被禁止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改革开放,才重新焕发生机。
1987 年 5 月,民政部成立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券发行中心,6 月成立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领导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券发行中心。
但因为封禁多年,那个时候的人们,对彩票已经非常陌生,投注的人寥寥无几。
真正打开市场的,是 90 年代的即开型彩票,2 块钱摸一张奖票,现场刮开兑奖,旁边就摆着礼品,中奖者可以立刻领取。
丰厚大奖就在眼前,对现场群众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更是激起了他们沉寂多年的发财梦。
轰轰烈烈的彩票事业,在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在神州大地刮起一片旋风。
1994 年 12 月,中国社会福利奖券更名为中国福利彩票,民政部要求省级募办实行自收自支和企业化管理,标志着福彩事业向规范化的目标迈了一大步。
随着职业体育联赛的蓬勃发展,体育彩票正式问世,形成了体彩、福彩二分天下的格局。
对于普通人来说,彩票的意义仅仅是能否中奖,但对于国家,彩票的意义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彩票的一个重大意义,就是为筹集社会公益资金而发行,因国家发展所存在的需求而生。
作为筹集资金的一种快速直接的形式,清末和民国政府,均曾通过彩票,快速筹集大量资金以赈灾。
在现代社会,彩票筹集的资金,用途更是多样,主要有以下四种使用途径。
首先是资助公益事业,政府集中彩票公益金,会用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民政部和体育总局等数十个不同方向。
其次是刺激消费,彩票作为一种概率中奖的游戏,是一种娱乐消费方式,属于新型消费业态。
第三是增加税收,2022 年,全国共销售彩票 4246.52 亿元,同比增加 513.67 亿元,作为一个数千亿级别市场,彩票对国家财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最后是增进就业,彩票业是一个稳固的产业链,其中包括广告、宣传、印刷、造纸、服务,投注站等等,直接和间接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
不过,凡事都有一体两面,彩票带来了社会繁荣的同时,也滋生了不少问题,还出现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事。
很多商家为了让更多的人买彩票,广告语极尽煽动:“每 5 天产生一个百万富翁!”“多买少买,多少要买,早中晚中,一定会中!”
这些广告标语,一度布满了大街小巷,“传销式”的洗脑,在激起国人暴富欲望的同时,严重加剧了社会的浮躁氛围。
除此之外,由于监管不力,彩票业自身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有不少领奖现场,领奖人戴着面具,犹如“蒙面歌王”,一直有说法,认为这些中奖人,就是内部的工作人员或是其亲戚,故意隐藏身份。
“肥水不留别人田”,真金白银的大奖,与其送给非亲非故的群众,还不如留给自己人,这样的彩票中奖,只会落人话柄。
更过分的是,有的商家还会找托,搞“假彩票”,“假中奖”,所谓的大奖,根本是子虚乌有,被某些人当成敛财的工具。
最著名的假彩票事件,发生在 2004 年,西安即开型体育彩票销售现场,青年小刘中了 12 万元另加一辆宝马车的头奖。
但在兑奖时,管理中心发现小刘的彩票是假的,最后调查表明,是体彩工作人员受贿,准备了假彩票,结果上台领奖的“托儿”拿错了,让假彩票误入小刘的手中。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不是事情的结果,而是无法接受事实的小刘,突然爬上广告牌,声称“不给车我就不下来”。
既然人人都希望能成为中奖的幸运儿,就催生了一些“教人中奖”的行业。
这些行业里,有教“中奖咒语”的,有出版各种“教程”的,还有人搞培训班,号称“一经培训,逢测必中”。
想学吗?快点交费!费用还很高,有的培训班,只开两天,收费却高达 9800,买彩票的还没中奖,搞培训的倒先富了。
至于这些东西有没有用,那就很玄学了,你不信?没关系,因为永远有信的人。
为了增加可信度,这些培训班在打广告时,还列举了不少“成功案例”。
例如某学习班写道:“学员刘某用 180 元的本金,中了 1600 多元,刘某十分感激敬佩,临走前给老师购买了烟酒,并赠送了锦旗。”
这些所谓的“真实案例”,刺激着人们的大脑,很多人脑子里想着中奖,心里面逐渐“中邪”。
包工头老王,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放弃工作,一天到晚研究彩票,结果搞得妻离子散,连房子都没了,只能住桥洞,靠捡垃圾为生。
但他仍表示:“现在可以说接近成功了,只要有前十期的开奖号码,给我三个小时,绝对可以推算出来”。
记者采访他时,他还在桥洞“安居乐业”,但他依然很自信,还声称“敢与李嘉诚比个高低。”
自信满满的表情,嚣张十足的话语,与他身后那阴森冰冷的桥洞,形成鲜明的对比。
彩票带来的一夜暴富梦,让很多人变得痴狂,有人用看病钱买彩票却血本无归,有人天天幻想中大奖最后得了精神病......
从这个角度看,似乎彩票没有带给人太多的快乐,反而增添了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痛苦。
很多人会把这些痛苦,归咎到彩票,认为彩票是带来麻烦的原罪,把彩票称之为“穷人税”。
其实,带来麻烦的不是彩票,是人内心的浮躁,失落和欲望,彩票只是一个催化剂。
作为普通人,老狐也有一夜暴富的美梦,但老狐更清楚,梦始终是梦,终有醒来的时候。
沉醉在虚妄的幻梦,要不搞到妻离子散身无分文,要不被不法分子利用钱财一场空,一夜暴穷的机率,似乎比一夜暴富大得多。
要想真的中奖,除非你是真正的“天选之子”,不过,成为这个“天选之子”,几率能有多高?
更别说,很多所谓的“天选之子”,其实是内部人员和亲戚,还不如说是“天选关系”。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与其被一张小小的彩票支配人生,倒不如踏实生活来得好。
参考资料:
布鲁科夫:当代中国彩票简史
新浪彩通:从“两会”看彩票业的存在价值
36氪:从年销 5000 亿到“穷人税",人们为什么不买彩票了?
江苏福彩:原来彩票在中国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
网络图片
编辑:陈展翔